Press "Enter" to skip to content

心肌梗塞如何預防?有前兆症狀嗎?5分鐘帶你掌握黃金自救觀念!

營養百科團隊 0

根據衛福部公布的2018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,心臟疾病排名仍高居第二,而其中心肌梗塞更是奪命的主要元兇。

近年來,心肌梗塞的發病率有年輕化趨勢,心肌梗塞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,新聞報導一陣子就能看到有民眾或藝人因心肌梗塞突然辭世的消息。

心肌梗塞的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,死亡率約在10%~20%之間,老年人則高達40%~50%;而其中半數以上甚至來不及送醫便已死亡。

以下 Jamie 將帶你花5分鐘瞭解『心肌梗塞』重點黃金觀念,避免自己身陷心肌梗塞的危機而不自知,預防勝於治療,在必要時也能發揮助人與自助的功用喔~

為什麼會心肌梗塞?

心肌梗塞 是一種冠狀動脈硬化的「血管阻塞性」心臟病。

心臟表面共有三條冠狀動脈圍繞,冠狀動脈是負責供應心臟營養、氧氣的主要血管。若是任何一條發生粥樣硬化(血管內堆積脂肪等異物),便會使血管失去彈性、管壁內部變厚變硬,血管就可能因為變窄而發生阻塞。

一旦冠狀動脈血管受阻,心臟便會開始缺氧、缺血等症狀,進而引發其他不適症狀,當心臟肌肉因此而受到損傷時,就可稱為心肌梗塞。

心肌梗塞預防-心肌梗塞症狀-如何急救-心肌梗塞高風險

心肌梗塞5大發作前兆症狀

心肌梗塞的發作很急性,往往讓人措手不及,但仍有蛛絲馬跡可循避免憾事發生~

典型心肌梗塞症狀

症狀1: 左胸胸痛或胸悶(多數患者發作前1個月內都有不同程度的胸悶、胸痛)

症狀2. 呼吸急促或困難(ex.平常走路不喘,最近卻常覺得喘)

症狀3. 覺得頭暈、冒冷汗、十分疲倦

症狀4. 感到噁心不適

症狀5. 胸痛擴散至左臂、頸部、背部及下巴

每個人發生心肌梗塞的症狀其實不一定相同,當以上症狀發生,且持續有20~30分鐘,應儘速就醫才是上上策,避免錯過治療心肌梗塞的黃金12小時!預防在即,不要亂忍耐喔!

小心!我是心肌梗塞高風險群嗎?

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,有下列狀況或疾病症狀者,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較高,要更加留意自身的健康狀況。

  • 高血壓
  • 高血脂(高膽固醇)
  • 糖尿病
  • 肥胖(BMI過高)
  • 抽煙(尼古丁或損害心臟血管)
  • 家族病史(遺傳基因)
  • 更年期後的女性
  • 缺乏運動者
  • 濫用藥物(ex.吸毒者)
心肌梗塞預防-心肌梗塞症狀-如何急救-心肌梗塞高風險

預防心肌梗塞9大法則

預防勝於治療,平時的保養非常重要,以下 Jamie 整理了一些預防心肌梗塞的實證方式供大家參考~

預防法則1 > 控制好三高數值 (血壓、血糖、血脂)

預防法則2 > 戒煙 (不當癮君子,拒吸二手菸)

預防法則3 > 均衡健康飲食(少油少鹽少糖高纖)

預防法則4 > 規律運動 (維持每週運動,每次30min的習慣)

預防法則5 > 控制體重 (肥胖是萬病之源)

預防法則6 > 適度放鬆心情 (心理健康很容易影響生理)

預防法則7 > 適度補充營養補充品(ex. 維生素A、C、E、藻油/魚油…等等)

預防法則8 > 避免過冷過熱的刺激(ex.冬天清晨保暖、天氣變化早晚溫差添衣)

預防法則9 > 定期健康檢查 (追蹤才能早發現預防在即)

心肌梗塞發作時如何急救?

第一次心肌梗塞發作的患者

第一次心肌梗塞發作,會比較棘手,請立刻停止活動,安靜休息,並且儘速打119叫救護車。送醫途中給予氧氣,由專業急救人員評估後,視情況給予於硝酸甘油舌下片、口服阿斯匹林。

有心肌梗塞發作病史的患者

剛開始感到胸口悶痛,有緊迫感時,一樣請先坐下來,試著放鬆鎮定自己。多數會備有硝酸甘油舌下片藥物,請馬上含一粒於舌下,若5分鐘後症狀緩解無效,可再服用第2次,若連續服用3次仍然未緩解,請馬上打119叫救護車。

★心肌梗塞最好的急救方法,還是在意識喪失前,盡可能坐/平躺在原地休息,以防後續摔傷,並找到離自己最近的人或自行撥打119,請專業人員協助送醫才是上上之策。

心肌梗塞預防-心肌梗塞症狀-如何急救-心肌梗塞高風險

心肌梗塞已成為現代人聞之色變的一項疾病,希望藉由今天的分享,大家能對心肌梗塞這項疾病多一分認識,預防勝於治療,讓自己多一份保障也多一層放心。

最後 Jamie 也要再次呼籲提醒大家,要把握治療心肌梗塞黃金12小時,一旦有任何前兆症狀發生,請儘速就醫檢查,避免憾事發生

心臟不能打烊,片刻的出錯都可能致命,生命無法重來,別讓自己承擔不必要的風險,讓自己預防疾病在即,健康的身體是最珍貴的資產喔 : ))

聲明:(本站所提供的訊息是以現狀為基礎,並不代表是正確、完整、及時、適當。所有資訊及產品不能被用於診斷、治療、治癒或預防任何疾病,也無法取代專業醫生的診斷及建議,對於資訊的任何錯誤、遺漏不負任何責任,亦無法對讀者應用本網站內容之結果負責。建議就身體狀況,向專業醫療人士尋求具體方案及處方,切勿拖延與濫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