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eprecated: The PSR-0 `Requests_...` class names in the Requests library are deprecated. Switch to the PSR-4 `WpOrg\Requests\...` class names at your earliest convenience. in /var/www/wp-includes/class-requests.php on line 24
炎炎夏日中暑了該怎麼辦?中暑有哪些特徵與症狀?專家整理 6 大觀念,教你如何改善/緩解/預防,正確處理步驟解除中暑危機! | Health Blog 收錄所有營養保健知識
X

炎炎夏日中暑了該怎麼辦?中暑有哪些特徵與症狀?專家整理 6 大觀念,教你如何改善/緩解/預防,正確處理步驟解除中暑危機!

又來到了 7 月的炎炎盛夏,依據中央氣象局統計,台灣夏天均溫約落在攝氏 30 度左右,最高溫時更達攝氏 35 度以上,隨著全球暖化,數字更是年年創新高!

夏天同時也是戶外活動盛行的時期,但常常會忽略防曬、喝水,而讓中暑事件屢見不鮮,很多人可能會輕忽,其實中暑是一個死亡率極高的疾病,若錯估病況或處理不當,是會導致嚴重後果的 e.g. 國軍士官洪仲丘於 2013 年因過度操練而中暑,送醫時體溫高達 44 度,進而引發肝、腎衰竭、橫紋肌溶解症與多處器官出血,最後不幸離世。

近年來,隨著氣溫不斷升高,全球中暑案例也逐年上升,年齡層更是橫跨年輕與長輩世代,所以中暑的觀念是人人都需要學習的知識,才能讓即時的應變與處理更有概念。

今天 Jamie 想花 5 分鐘來與大家聊聊關於 中暑的症狀與特徵、中暑該怎麼辦、中暑原因、中暑高風險族群、中暑如何緩解/改善、如何預防中暑、中暑有哪些種類、中暑正確的處理步驟…等等內容~那就讓我們開始吧!

一、什麼是中暑?熱傷害分為三大類型(熱痙攣/熱衰竭/熱中暑)

人體需要透過排汗來散熱調節體溫,若人體無法透過流汗等相關機制,有效降低體溫,也就是身體產能 > 散熱時,就很容易出現「熱傷害」的現象,而熱傷害分了幾個等級,中暑是其中最嚴重的類型。

所以細部區分,我們常常口語說的中暑,其實依照醫學上的熱傷害分類,依照嚴重程度,可區分為熱痙攣、熱衰竭、熱中暑三個類型與階段。

熱傷害分類一 : 熱痙攣 Heat cramps (嚴重程度輕,意識清醒)

熱痙攣通常是在人體在高溫下長時間活動或運動,導致大量出汗使身體水分流失,補水卻沒有補足鹽分,造成血液中的鈉、鉀離子濃度降低,導致肌肉出現不自主的抽搐或疼痛的症狀與特徵,應立即至陰涼處休息、按摩肌肉舒展。

熱傷害分類二 : 熱衰竭 Heat exhaustion (嚴重程度中,意識多為清醒)

比起熱痙攣屬於較嚴重的症狀,主因處於高溫悶熱的環境,大量出汗導致水份、鹽份流失過多,進而出現脫水的狀況,常見的症狀有臉色蒼白、虛弱、噁心、嘔吐、頭痛頭暈,體溫約落在 37℃~40℃之間。

需立即將患者移至陰涼處,除去多餘外衣並以冷毛巾擦拭、適度灑水方式幫其降溫,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給予水分或電解質飲料,觀察其狀況,必要時須送醫。

熱傷害分類三 : 熱中暑 Heat Stroke (嚴重程度高意識多為模糊、無意識)

又稱為「中暑、中暑高熱」,屬於熱傷害中最嚴重的類型。人體因中樞體溫調節失常、無法正常排汗,導致體內累積過多熱量,最主要的症狀就是體溫飆高(常超過40℃),並出現皮膚乾熱、無汗、頭暈、心跳過快、抽搐、休克等症狀。

若出現熱中暑的情況,甚至還可能併發橫紋肌溶解症,所以一旦發生請立即送醫,延遲治療可能導致永久性的傷害,死亡率也較高。

知識小學堂(1):熱昏厥又是什麼?

熱暈厥 Heat syncope,其嚴重程度算介於熱痙攣與熱衰竭之間。

常發生在長時間在陽光下、高溫高濕度且通風不良的室內,
多數為激烈運動靜止後突然昏倒的症狀,因大量出汗後導致脫水,而汗水難以蒸發、皮膚血管又急速擴張,導致腦部血量一時供給不足而導致昏厥或失去意識。

發生時請立即將患者移至陰涼處休息嘗試降溫,建議仍應送醫觀察為佳。

二、中暑有哪些特徵與症狀

依照前一節的觀念,大家應該可以理解我們常說的中暑特徵與症狀,其實會因為患者的熱傷害程度,有不同症狀的區分~

這邊依照嚴重程度,為大家統整較明顯,有助於觀察人體是否已經受到熱傷害,進而避免導致熱中暑的相關特徵與症狀評估。

> 中暑常見的 9 大明顯特徵與症狀 (熱痙攣>熱衰竭>熱中暑)

  • 中暑特徵與症狀 1:肌肉感到疼痛、四肢無力
  • 中暑特徵與症狀 2:臉色蒼白、覺得虛弱
  • 中暑特徵與症狀 3:感到噁心、嘔吐
  • 中暑特徵與症狀 4:大量出汗、皮膚濕冷
  • 中暑特徵與症狀 5:頭痛、頭暈
  • 中暑特徵與症狀 6:心跳加速、血壓降低
  • 中暑特徵與症狀 7:體溫升高、皮膚無法出汗而乾燥
  • 中暑特徵與症狀 8:意識不清/混亂、說話不清楚
  • 中暑特徵與症狀 9:失去意識、昏迷

三、中暑了怎麼辦?如何改善與緩解症狀,正確處理 5 步驟!

依據中暑(熱傷害)程度不同,對於中暑患者的處置方式也有一些差異,但依照衛福部健保署建議,掌握下列 5 大步驟,都能在第一防線達到正確的初步處理~

口訣:陰涼 > 脫衣 > 散熱 > 補水 > 送醫 (涼脫散補送)

1. 陰涼

立刻將患者移至通風陰涼處休息。

2. 脫衣

去除患者身上多餘的衣物、配件,以利患者能散熱與保持順暢呼吸。

3. 散熱

可用濕冷毛巾擦拭患者身體,或以搧風、灑水方式幫助患者降溫。

4. 補水

若症狀輕微者,一般短時間會恢復意識或持續保持意識清醒,可適度給予飲水、食鹽水或運動飲料來補足流失水分與電解質。

5. 送醫

若患者意識清醒但 10- 15 分鐘左右降溫無明顯改善或症狀惡化 亦或是 意識不清楚超過 5~10分鐘者,就應立即送醫,避免延誤治療。

熱傷害的最大重點處置就是「快點幫助降溫」,因人體若長時間處於高溫狀態,許多生理機能就會出現障礙,進而引發嚴重的後遺症。

四、中暑的原因有哪些?誰是中暑高風險族群

其實我們常說的中暑要再更細節區分,又有冷氣房的室內中暑、室外中暑,再帶入中醫領域,就又分為陰暑、陽暑,避免過於複雜難理解,我們今天的主軸放在室外中暑熱傷害的部分~

>可能造成熱傷害中暑的 8 大原因:

  • 中暑常見原因 1:水喝不夠 (成人一天建議基本 1500-2000cc)
  • 中暑常見原因 2:體重過重、肥胖者 (散熱能力較差)
  • 中暑常見原因 3:悶熱環境 (通風不良、無空調)
  • 中暑常見原因 4:長時間曝曬於豔陽下無適度休息
  • 中暑常見原因 5:睡眠不足 (身體機能代謝受影響)
  • 中暑常見原因 6:容易中暑體質 (受基因、自身體質影響)
  • 中暑常見原因 7:藥物治療導致 (部分藥物會影響排汗散熱機能)
  • 中暑常見原因 8:部分疾病患者 (e.g. 心血管、糖尿病患者)

>誰是中暑高風險 6 大組群:

  • 中暑高風險族群 1:長輩、嬰幼兒 (相關機能退化、發育尚未健全)
  • 中暑高風險族群 2:懷孕的孕婦
  • 中暑高風險族群 3: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患者
  • 中暑高風險族群 4:長期勞累導致身體虛弱者
  • 中暑高風險族群 5:部分藥物治療者 (e.g. 抗組織胺、利尿劑…等等)
  • 中暑高風險族群 6:工作需求須長時間在戶外工作者

五、預防中暑 8 招方法分享

在這已進入盛夏的天氣,出門不僅要記得防曬,還要留意身體是否有過熱,或難以散熱的問題。

尤其對常在戶外活動的朋友們,除了保持體內水份及電解質的充足,適當的休息外,這邊也與大家分享,可以透過下列預防措施,來確保身體能有效散熱,遠離熱痙攣、熱衰竭及熱中暑的熱傷害。

>預防中暑有秘訣 8 大方法分享

  • 預防中暑方法 1:避免最高溫在外活動曝曬 (e.g. 10-14點間紫外線最強)
  • 預防中暑方法 2:善用工具防曬很重要 (陽傘、遮陽帽…等等)
  • 預防中暑方法 3:適時補充足量水分 (帶水瓶隨時補水)
  • 預防中暑方法 4:穿著透氣、輕薄材質衣物 (幫助身體散熱)
  • 預防中暑方法 5:吃蔬果、消暑食材 (e.g. 西瓜、冬瓜、綠豆、薏仁…等等)
  • 預防中暑方法 6:選擇較不熱時段運動 (e.g. 傍晚、清晨)
  • 預防中暑方法 7:攜帶涼感毛巾、保冰袋 (敷於頸部、腋下幫助降溫)
  • 預防中暑方法 8:避免長時間待在悶熱不通風的室內 (e.g. 無空調車內)
知識小學堂(2):中暑刮痧有用嗎?

刮痧屬於中醫療法,而中醫基本上將中暑分為陽暑、陰暑兩種。

「陽暑」即是一般人熟知的熱中暑,長時間在高溫、通風不良環境下造成的症狀。

「陰暑」的原因常是因為快速的溫度變化,毛孔、微血管快速收縮 e.g. 從很熱的戶外突然進到冷氣房、狂灌冷飲或沖冷水澡...等等,導致全身微發熱但無汗、疲倦、頭痛噁心。

而刮痧在「陽暑」上才能達到好的散熱功效,但若是「陰暑」,毛孔在緊閉的狀態下,怎麼刮都無法將熱氣刮出,反而透過補充可以解寒氣的食物,幫助身體流汗才能有效散熱。

註.不建議民眾自行判斷操作刮痧等治療手法,若有相關症狀或需要,請諮詢專業中醫診所由專業中醫師協助判斷與執行,避免延誤診斷或加重病情。

相信看完後,大家對於熱傷害有了更深入的認識,也對於中暑的相關知識有一定的掌握,在這炎熱的夏天,記得做好防曬、多喝水,也熟記中暑相關判斷、處理步驟、預防重點,不僅可以幫助自己與親友,還能在關鍵時刻幫上需要的人喔 :))

聲明:(本站所提供的訊息是以現狀為基礎,並不代表是正確、完整、及時、適當。所有資訊及產品不能被用於診斷、治療、治癒或預防任何疾病,也無法取代專業醫生的診斷及建議,對於資訊的任何錯誤、遺漏不負任何責任,亦無法對讀者應用本網站內容之結果負責。建議就身體狀況,向專業醫療人士尋求具體方案及處方,切勿拖延與濫用。)
營養百科團隊: Health Blog 營養百科團隊,匯集各領域專業人士,主要由藥師、營養師、保健食品工程師組成,在這裡我們想與大家分享更多元的營養保健資訊,以及保健食品的挑選原則。健康是無可取代的,讓我們一起輕鬆的理解營養醫學與保健食品知識,守護你與家人的健康。歡迎你一起走進有趣的營養保健世界